最近突然發現 Vim 內建的檔案總管,其實已經很夠用了,只要多設定下面幾個全域變數,臨時要瀏覽檔案還算行。
let g:netrw_keepdir = 0
let g:netrw_banner = 0
let g:netrw_winsize = 30
let g:netrw_browse_split = 3
雖然我可以拿到目前 Netrw 指到的檔案名稱,但不太確定要如何操作 Vim 的視窗還是緩衝區來達到 IDE 的介面?
沒關係,我已經比以前的我還進步了XD
不過還是改不了長久以來使用 UltraEdit 的習慣,即使知道快速鍵的使用,但還是很習慣使用方向鍵、delete、backspace。
目前也還沒養成習慣,不編輯時常保持在 Normal Mode。
2025/04/11 更新
今天終於看懂如何改 netrw 顏色了XD
我們只要知道 netrw 的 define 是什麼或是他 link 到那個。
比如說 netrwDir 是 link 到 Directory,故我可以直接改 Directory。
但是像 netrwExe 是 link 到 PreProc,這跟我 Coding 顏色相衝,故我重新定義一個 MKExe,改將 netrwExe link 到 MKExe 即可。
詳情可以參考 vim/syntax/netrw.vim。
2025/04/12 更新
原來 NERDTree 也還好,重點是速度比 netrw 慢(git bash on Windows)。
今天多加了一個視情況改變 statusline 的檢查,看起來舒服多了。
Vim 果然是編輯器之神!